close

      日本領台時期,在一九O五年台灣舉辦的第一次戶口普查時,土城人口是一萬八百三十六人,第一次世界大戰後,土城仍然是台北盆地人口成長最緩慢的地區,戰後還一度呈現負成長。

      光復後,民國三十五年元月二十七日,地方自治區域重新改制,原有的州郡劃為八縣、九省轄市、二縣轄市。郡改為區,街庄改為鄉鎮,鎮下再設村里;土城改為台北縣海山區土城鄉。海山區則包括板橋、三峽、鶯歌、樹林、中和、永和等地。但隔年民國三十六年即重新調整轄區為「台北縣土城鄉」。

 

   四O年代的土城

      民國三十八年(1949),國民政府撤遷台灣,隨著國民黨政權大批來臺的,初期近百萬人口的大陸各省移民,只能隨著部隊遷移,暫住於日本人留下的廠房或借用寺廟、學校、或租民房,更甚至住進牛棚、馬槽、廢棄火車廂棲身,直到政府撥用公有土地搭建克難瓦房做為「眷村」,生活才逐漸穩定下來。

     「眷村」最初只是以茅草和竹子為主要建材,因此又被稱為「竹籬笆」。每遇颱風,屋頂就被吹得到處漏水,因為沒有下水道系統,一下雨就淹水,又與在地人語言不通、文化背景差異大,為了避免造成摩擦,就自成一個封閉的眷村文化。


   
    四年代土城的主要榮眷村有「大陸榮村」、「信義新村」、「長風新城」等。大陸榮村在民國四十四年原來是叫「內政部南京三殘重建院」,是生產義肢、鞋子、衣服的工廠。政府為安置這批住在香港為國奮戰、傷殘的同胞或及其眷屬來台定居,乃於民國四十四年開始分梯住進大陸榮村。大陸榮村以頂新街為主要道路,原有一百四十八戶,歷經四十幾年的歲月,多半榮胞皆已凋零。


   
「信義新村」早期是運輸學校的教練場,民國四十七年才改建成「信義新村」,眷村內以信義路為主要道路,原有眷舍二百棟,民國五十一年又陸續增建了三十七棟,土城面積約三萬兩千七百八十九坪。「長風新城」位於土城市中心長風里,是約三百戶規模的海軍眷村。來自不同的省籍卻註定相同的際遇離鄉背井、患難與共的命運,眷村的居民在和諧的鄰里關係,早已成為土城市的一份子。

  
      
年代的土城,居民仍以農作為主,因兩岸局勢緊張,為加強國防建設,召募年輕人從軍,成為當時的重要工作,土城鄉因地廣人稀,為配合政府機關及軍事需要,亦提供相當多的土地給政府和軍方使用,包括板橋地方法院、少年觀護所、土城看守所、國防部印製廠、彈藥庫、運輸學校,以及眷村等公家機關,但隨著都市進步,現在這些公家機關所在地,都是土城的精華區,當時是為促進地方繁榮的美意,如今卻成為都市發展的瓶頸。

資料來源取自:擺接史話─土城人文史蹟導覽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土城戶政事務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