交通演進

 

 (一) 河運

清代土城主要的聯外道路在平地,運貨是沿著牛車路到板橋、中和一帶,走大安圳堤岸及田埂也十分便利。山區則有古道越過丘陵地稜線,通往中和、新店、三峽成福一帶。大量農產品的運送則必須靠人力挑到茶販、茶公司等集中地,然後再用船運沿著大嵙崁溪,載送新莊、板橋一帶販售,並從當地補充日常用品、農具載回土城,成為一個生活消費圈。

 

(二) 陸運

        日領時期跨越了河、陸運的時代,在兩個不同時代裡,交通運輸工具迥然不同,過去是行走在水上的大船小船,後來變成路上跑的火車、汽車;以前河岸邊到處是渡船頭,興建橋樑以後交通變得更迅速、方便,渡船頭漸漸消失了。

        光復後,有從板橋搭輕便車回家的土城人、自行車、三輪車的出現,對外出的人提供方便;機車、汽車的引進,更是讓沒有火車可搭的土城人,提供對外聯絡的管道。至於轎子,是較富裕的人家,或是結婚的時候才較有機會搭乘,甚至到一九六○年代晚期,在偏遠的山區仍以轎子迎娶新娘,隨著交通工具不斷地演進,土城市即將進入捷運時代,滿街到處可以見汽、機車,很難想像在五、六○年代土城的交通多麼不方便。

 

(三) 牛車

        從清代到光復初期,牛車重要的程度,不亞於現代汽車,平埔族舉凡遊社、觀劇及日常生活,「出入皆乘牛車」,嘉慶年間詩人薛約《台灣竹枝詞》:「演戲迎神遠近譁,艷妝處處競登車;阿郎推挽出門去,指點紅塵十理賒。」生動描述了鄉間廟會演戲,婦女艷妝由丈夫駕牛車前往糐戲的情景。漢人搬運甘蔗、稻子、磚瓦.....等,水田整地犁田、耙田碌碡無不用牛車。

        早期的牛車,是以兩個木板輪構成,輪板直徑約四台尺左右,以櫸樹實木拼湊而成,堅固耐用,板輪老舊時卸下來還可利用,舊時農倉「古亭畚」都以廢輪板當底座所以稱為「車輪畚」。

     在日治時期牛車就口,日本人為了方便管理牛隻,規定每條牛皆須領有牛籍,有正反兩面,正面登錄牛主的姓名、住所及牛身前後左右四圖,牛圖上蓋有牛毛的漩渦紋路,作為辨認該牛的特徵,牛籍背面則登錄牛主異動時間以及牛籍,以備臨檢。後來因耕耘機的取代了耕牛的工作,牛的重要性大不如昔,於是一九六七年廢除了牛籍制度。

 

  ■耕作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■牛車載貨

  使用者上傳圖片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使用者上傳圖片

 

 (四) 轎子

    「轎子」過去是有錢或有地位的人才坐得起,一般平民百姓大概只有婚嫁之時才有機會坐轎。

 

 ■轎子

 

  使用者上傳圖片

 (五) 輕便車

        輕便鐵路主要有二種規格,軌距一呎七吋半者可行駛手推台車,軌距二呎者可行駛台糖五分車,由於輕便鐵路不僅鋪設於平地,也深入山區,成為日治早期最重要的交通工具。明治四十一年(1908)之後,軍用軌道逐漸撤廢,私設軌道乃漸漸興起。私設民營輕便鐵路原稱為輕便鐵道。

      運貨輕便車

使用者上傳圖片

 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資料來源取自:擺接史話─土城人文史蹟導覽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土城戶政事務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