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     關於土城市地名的起源,據安倍名義的研究指出:土城的位置在土城庄員林,土城市是「防番」之土牆,為設隘之遺址。《台北縣志》中載:「本鄉以土城莊得名。乾隆一代,地盡開闢。在「土城村」的沿革則載:「昔為員林莊地區,以古代地有『防蕃』土牆得名。嗣以『牆』字難寫,且讀音不雅,乃改為土城。乾隆廿二年,漳州嚴燦開闢。」洪敏麟先生在《台灣舊地名之沿革》亦說:「土城之地名起源於往昔設隘、築土圍禦番故而得名」;又在「土城」的小地號中說明:「今台北縣土城鄉土城村。在台北盆地西南角,大漢溪東岸。土城舊大字員林,小字土城。乾隆廿二年(1757)」漳人嚴燦所闢,地名起源於清初在此設隘築土牆禦番害故名。」

2344  

       清代早期為預防漢人與原住民的族群的衝突劃有「土牛紅藍界線地圖」做為生活界線,「線內」是漢人和平埔族的生活圈,「線外」則屬於山地泰雅族的生活領域不得互相侵犯,清代滿洲族實施「族群生活圈」管制設施,命地方人士堆砌土壘,在山區出入口設立隘門,派平埔族屯丁守隘。洪英聖《台北縣地名探索》一書中,從乾隆中期《台灣輿圖》「土牛紅藍界線地圖」中發現,土城位居大漢溪東岸河床沖積帶,東半壁為山區,由北到南為:大尖山、安坑山、五城山、天上山、清源山、馬祖山,是典型的山區與平地交界帶,故被劃入「土牛紅藍界線地圖」,清乾隆年的劃分「土牛線」主要在防止漢人侵墾及防範山區原住民出草殺害漢人。剛開始拓墾的範圍比較接近平原,界線用「紅」線代替,後來移民日增,拓墾範圍漸漸往東邊的山簏移動,所以新畫一條「藍」線代替界線。

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 在界線區的山麓入口處,設有土牛堡壘警戒,其外型猶如小型的「土城堡」,故簡稱為「土城」。土城正好位於平地與山區的交界帶,界線用土石堆成一座牆,宛如土造的城牆,城牆的形狀,隨著地面呈現高低起伏的形狀,猶如土造的牛背,所以又稱為「土牛」,當年土城區屬於隘寮管制的「土牛界線」區之ㄧ,故稱「土城」

 

資料來源取自:擺接史話─土城人文史蹟導覽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土城戶政事務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