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前言

土城市在十六世紀以前人們怎麼稱呼它,歷史沒有紀錄,我們也僅能從已發現的史前遺址,去推測當時的生活情境。時間的流逝,劇本的一再更張,一紙「馬關條約」換得五十年的改朝換代,「擺接堡土城庄」有了個新名字叫「海山郡土城庄」。

民國三十四年十月台灣光復後,「土城庄」變成「土城鄉」,民國八十二年六月因為人口激增又升格為「土城市」。

光復初期三十至六十年代年間,土城是一個典型農業鄉鎮,但自七十年代隨著工商業的進駐,土城才呈跳躍式的成長;到八十年代,隨著都會區的建地開發困難,建築業遂轉向山明水秀的土城發展,先蓋二樓式透天厝,漸漸的又轉蓋五樓公寓,現在則以辦公大樓、商業大樓為主;原來的稻田都變成了一棟棟嶄新的大廈。

 

 57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土城地名的由來

清代土城正好位於淡水河二大支流--大漢溪和新店溪的交會地帶;當時水路相當便利,由關渡隘口進入淡水,水路可抵直興堡(今新莊),船行在擺接溪(大溪崁由二甲久至土城段),可以在擺接渡停船,或者繼續船行到三峽、大溪靠岸。二百多年前先民剛踏上這片荒野時,這裡只有平埔族擺接社散居期間,於是依平埔族將這個地區名之為「擺接」,範圍包括了今天的板橋、中和、永和、土城等行政區。

國內學者對台北盆地平埔族部落分布的瞭解,一直是接觸到一六五四年左右荷蘭人繪製的,「淡水附近村社及雞籠圖」,這是目前所知道台灣北部最早、最詳盡的地圖。從一六五四年荷蘭人繪製的地圖與清朝所繪的圖籍對照,在十七世紀活躍於擺接平原的平埔族有今日新店與中和交界的「秀朗社」、中和的「龜崙蘭社」、新莊、板橋、樹林的「武朥灣社」、中和、板橋、土城的「擺接社」,板橋、土城之間的「里末社」、「瓦烈社」等六社,當時平埔族各部落都依河而居。

 

土城市地名、歷史沿革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IMG_0301

 

 資料來源取自:擺接史話─土城人文史蹟導覽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土城戶政事務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